茶匙也有半衰期?这群人靠数茶匙上了顶刊|周末趣谈
头绳、回形针、袜子之类的小东西永远不够用,大多数人对此也不太在意。几个科学家却设计了一项实验,追踪茶水间里茶匙的丢失情况,甚至还发了期刊。
图片来源:Pixabay
来源 the Conversation
撰文 Peta King
编译 戚译引
澳大利亚的一群研究人员很烦恼,茶水间里的茶匙总是神秘消失。他们让研究助理去采购,但是新买的茶匙在几个月内又消失了。
作为传染病和公共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,研究人员决定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,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。经过四个月的预备研究(pilot study)和五个月的调查,他们写出了一篇论文,题为“消失的茶匙案例:对一家澳大利亚研究机构中茶匙更替情况的纵向队列研究”(The case of the disappearing teaspoons: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f the displacement of teaspoons in an Australian research institute),发表于著名的《英国医学杂志》(British Medical Journal),期刊的影响因子是 23.295——好吧,他们发的是圣诞节特刊(论文地址)。
虽然有点无厘头,但这篇论文可以说是纵向研究(longitudinal study)的一个优秀示范。纵向研究使用连续或重复测量的方式,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特定的个体进行追踪。在这项研究里,追踪对象就是茶匙。
纵向研究通常是一种观察。一般来说,在纵向研究的过程中,研究人员不会进行干预,只是默默围观,收集数据。这类研究不仅能追踪茶匙,还能用来评估风险因素和疾病发展之间的关系,或者某种治疗手段的疗效持续时间。
如何科学地追踪你的茶匙
在这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的主要目标是确定茶匙的存活时间和整体丢失速率。他们购买了 70 把茶匙(其中 16 把明显质量更好),在每把茶匙的把手背面用红色指甲油进行编号(标记不明显),然后把它们投放到研究所的八个茶水间里。研究人员每周对茶匙进行计数,持续两个月;然后他们每两周统计一次,持续三个月。为了找到乱放的茶匙,他们也会检查显眼的地方,比如桌面。
图片来源:Pixabay
在五个月的隐蔽式研究(covert research)后,参与人员才对研究所内部公布了研究内容,并请求同事们归还或匿名报告有标记的茶匙,如果它们出现在抽屉里甚至家里的话。
这种数据收集方式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示范,告诉我们什么是优质的纵向研究。它体现了纵向研究的几个要素:
研究发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,本次研究为期五个月;
自然观察,研究人员只观察和统计茶匙,没有干预;
排除外界干扰,使用(或者偷走)茶匙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正在被观察,直到研究结束。
研究数据说明什么?
结果表明,在研究期间内,70 把茶匙中有 56 把(80%)消失了,茶匙的半衰期是 81 天。(半衰期的意思是,在这个期限之后一半的茶匙已经永久消失。)
研究还发现,和仅限内部人员使用的茶水间相比,公共茶水间里茶匙的半衰期显著更短,分别是 77 天和 42 天。茶匙丢失的速率与它的价值无关。这些信息都直接回答了研究人员提出的问题。
如图,纵轴为茶匙剩余的比例,横轴为时间(以天为单位)。红色实线表示仅限内部人员使用的茶水间里的茶匙,蓝色虚线为公共茶水间里的茶匙。图片来源:Megan Lim and coauthors (BMJ), CC BY
但是,纵向研究无法追踪个体(例如某一把茶匙),观察它的结局。根据研究定义,实验设计决定我们只能观察现象,不能加以干涉。研究人员不能使用工具或进行干预,来防止茶匙被放错地方,他们只能在茶匙丢失的时候报告。而且,由于研究手段仅限于观察,研究人员也无法得知茶匙到底经历了什么,他们只知道它不见了。
研究人员总结,工作场所的茶匙正在迅速消失,它们在茶水间的生存正面临持续的威胁。为了保证需要的时候能用上茶匙,你也许该自己带一把来上班。
工地悲剧还是“勺子星球”?
在讨论部分,研究人员指出,不同茶水间茶匙丢失速度的显著差异很好地体现了“公地悲剧”——大家对公共空间的茶匙更加不以为意,因为来往的人数量更多,一个人无意弄丢的茶匙只占总数的一小部分。
但是,他们也一本正经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:
“宇宙中也许不仅存在生活着人类、爬行动物、会走路的树人和超级智慧的蓝色星球,在某个地方还有一个星球,完全被勺子形态的生命占据。消失的茶匙穿过太空,去往勺子星球,在那里享受着勺子特有的生活方式,对高度勺子特异性的刺激做出反应,并且在总体上过着适合勺子的美好生活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行政人员可能真的需要注意一下这个问题。研究人员指出,找不到茶匙的时候只能使用叉子、餐刀甚至订书机来替代,这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;而且在他们的机构,“维持一个可运转的茶匙种群”每年造成了 100 澳元的开支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科研圈”。如需转载,请在“科研圈”后台回复“转载”,或通过公众号菜单与我们取得联系。本文有修订,原始文章请点击“阅读原文”。
科研圈
ID: keyanquan
点击关注,获取最新动态
阅读论文解读及推荐
点击👉关注领研网论文频道。
▽ 精彩回顾 ▽